欧陆娱乐,欧陆平台
欧陆娱乐,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,中国传统木帆船的设计建造技术曾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立桅扬帆、卓然于世,并凭此率先开启远洋贸易,贯通东西方文明。
作为一个陆域广袤的国家,古代中国为何精湛于帆船建造?先进的造船工艺,又何以承载中华海洋文明,并带动人类历史的“全球化”进程?为此,“东西问”栏目专访了中国首个国家级航海博物馆——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叶冲,进行解读。
现将采访实录摘要如下:
中新社记者:中国传统木帆船有多少种类?与西式木帆船相比有何显著特点?
叶冲:中国地域广阔,水系丰富,在漫长历史中,发展了类型丰富的帆船,具体数目难以统计。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中期,国外人士和机构曾在中国沿海和长江流域做调查,统计帆船种类有1000多种。但这些调查范围并不全面,且当时早已不是中国传统木帆船的鼎盛时期。

中式帆船的特点一是设计建造具有独创性。如西式帆船的船体框架是典型的肋骨结构,而中式帆船是独具特色的横舱壁结构,这两种设计思路截然不同。
二是中式帆船的建造使用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。首先,中式帆船的横舱壁结构及形成的水密隔舱,不仅大大提高了船舶的结构强度和抗沉性,便于分隔人货空间,且能确定船体型线,引导后续建造。因此,中式帆船的设计建造不依赖技术图纸,而是根据几个关键部位的横舱壁和主要构件间的主尺度配比关系,步步推算建造。其次,工匠可根据船主的具体需求,如其经济能力、载货量、航行水域等,灵活调整水密舱的分布与数量,因此中式帆船可谓“一船一谱”“千船千面”。再次,工匠可根据造船地点的木材条件,在不同部位和构件上灵活搭配使用。此外,不像西式帆船具有多层前后贯通的甲板,中式帆船通常只有一层主甲板,并在其上设置活动的平甲板,遇险时,平甲板可拆卸成为救生工具。
中式帆船第三个显著特点是帆装。相比西式软帆,中式帆是“硬帆”“活帆”,通过在帆布上设置横杆、帆竹,以及在帆布四周与内部裹缝绳子形成帆筋,使之像纵横经脉一样,将帆面分成诸多受风区域,受风效率高,且即使千疮百孔也依然可用,而西式帆一洞破损就整帆作废。
相对于西式帆,中式帆的“活”,一是可绕桅杆旋转以驶“八面风”,通过走“之”字形(即调戗),在风向不利的情况下航行,而西式帆只适用于顺风,逆风下很难操纵,因此很长一段时期,西式帆船航行还要配备数量众多的桨;二是中式帆可利用自身重力迅速收帆,较西式帆操作更加迅捷、便利,不仅能避免海上遭遇风暴时难以快速降帆造成重大事故,且操纵水手也远少于西式帆。
中国木帆船的这些特点,使其很早就具备探索更远海域,进行远洋航行和贸易的基本条件。

中新社记者:中国自古以来陆域面积广袤,古代通常被认为是以农耕文明为主,为何会发展出如此完备先进的造船技术?
叶冲:从海洋活动的范围和持续性角度来说,古代中国人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实际成效实则要高于西方。
自春秋时期开始,水战刺激了战船发展。战船细分的突击、掩护、运输等不同功能使舟船类型大为丰富,为舟船民用化提供了船型基础。三国时期,东吴政权积极通过海路联络东南亚、朝鲜半岛,探索台湾诸岛,中国木帆船在大型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,东吴海船已达48米、载600-700人、载重500-700吨。至东晋,水密舱壁技术极大提升了舟船的安全性,及至唐朝,已出现可载货1000吨的大型海船,当时外国商人贸易往来会更加青睐乘坐安全舒适的中国帆船,说明中国木帆船凭借大型化、多样性、安全性的突出优势已在远洋航线上占据主导地位。
造船技术的发展影响了远洋航行能力与航线变化。秦汉时期,中国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,最远到达印度半岛,到隋唐时期,远洋航线已扩展到阿拉伯半岛与东非海岸,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。而在南朝后,航线选择也由沿岸航行转变为离岸跨洋航线。
纵观历史,在中华文明持续内生的航海需求下,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得以不断提升、巩固。因此中华海洋文明具有进程早、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特征,这一方面使中国突破近海,扩展到南海、印度洋、太平洋的时间,要远远早于其他国家;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船型种类丰富,在大型化、专业化、安全性等方面得到不断改进提升,及至明初郑和下西洋,中国古代的海洋实力和海洋文明达到巅峰。